阴阳五行脉口诀,脉学之要诀,古人智慧结晶,辨病施治良方。
阳脉浮洪,实热相侵,表里俱热,宜清宣。阴脉沉细,寒湿内盛,虚寒夹杂,宜温经。
浮脉为阳,沉脉为阴,浮沉相兼,阴阳两分。浮大有力,阳实之征,沉细无力,阴虚之象。
数脉洪滑,如珠走盘,气血充盈,宜泻散。数脉促急,如雀啄鸡撑,气血不足,宜调补。
滑脉濡软,如绵裹核,气血通利,宜和解。涩脉干枯,如枯草缠绳,气血凝滞,宜活血。
洪滑濡滑,热迫血行,宜清热凉血。促涩细弱,寒凝气滞,宜温经散寒。
浮数滑大,风热为因,宜疏风清热。沉细涩促,寒湿内侵,宜祛湿温经。
洪大有根,实邪当清,泻热利湿,气血调盈。细弱无力,虚证当补,温阳益气,扶正祛邪。
脉诊之道,阴阳五行,察其浮沉,审其数形,辨证施治,妙用无穷。
阴阳脉与五行脉的区别
中医脉诊中,阴阳脉和五行脉是两个重要的概念,它们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有着不同的意义。
阴阳脉
阴阳脉是根据脉象的浮沉和迟数来分类的。浮脉浮于皮肤之下,主表证;沉脉沉于皮肤之下,主里证。迟脉脉来缓慢,主寒;数脉脉来急促,主热。通过阴阳脉,可以判断疾病的表里、寒热属性。
五行脉
五行脉是根据脉象的虚实、洪细和形态来分类的。浮大有力,如鼓音,称为金脉;浮大而无力,如舟行水上,称为水脉;沉迟无力,如屋漏,称为木脉;沉细而长,如弦,称为火脉;沉细而缓,如石磨,称为土脉。通过五行脉,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和气血运行的情况。
区别
阴阳脉和五行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:
分类依据:阴阳脉以浮沉和迟数分类,五行脉以虚实、洪细和形态分类。
诊断意义:阴阳脉主表里、寒热;五行脉主脏腑、气血。
脉象特征:阴阳脉侧重于脉象的动态变化,五行脉则更注重脉象的形态特征。
应用
在中医临床中,阴阳脉和五行脉相结合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。通过阴阳脉判断疾病的表里、寒热,再结合五行脉判断脏腑气血的情况,可以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。
阴阳五行脉针口诀,黄晓晨之作,精湛之术。
阴阳分两仪,五行生万象。脉针探其微,阴阳辨其脏。
寸口定脏腑,沉细为阴质。浮大乃阳实,虚实寒热识。
关位查中焦,弦缓调脾胃。涩滞火炎上,滑数气机逆。
尺脉察肾气,沉迟肾虚寒。尺旺肾气盛,滑数肾阴虚。
木火相生旺,心肝火太旺。金水相生济,肺肾寒为病。
土居中央位,健运化生机。虚弱运化差,湿痰瘀血滞。
阴阳五行脉,脉理识其变。针刺调阴阳,益气补虚弱。
黄晓晨传授,口诀精妙绝。脉诊与针刺,两法相运用。
疾病辨其源,调理施其术。阴阳五行脉,养生致长久。
阴阳五行脉口诀乃是中医把脉诊断的精华,指导医者通过脉象辨别病理,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依据。
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。阴阳代表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,五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则对应五脏肺、肝、肾、心、脾。脉象变化与阴阳五行相关,脉象的强弱、浮沉、滑涩等细微变化,即能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虚陷。
阴阳五行脉口诀的具体内容如下:
阳脉之候:浮大有力,阳气盛;浮大无力,阳气衰。
阴脉之候:沉细无力,阴气虚;沉细有力,阴气盛。
金脉之候:细数有力,肺气盛;细数无力,肺气虚。
木脉之候:弦长有力,肝气盛;弦长无力,肝气虚。
水脉之候:沉缓有力,肾气盛;沉缓无力,肾气虚。
火脉之候:洪大有力,心气盛;洪大无力,心气虚。
土脉之候:缓和有力,脾胃气盛;缓和无力,脾胃气虚。
临床上,脉象往往错综复杂,阴阳五行相兼相杂,故需医者凭经验综合运用口诀,方能准确辨脉。阴阳五行脉口诀是中医脉诊的基石,掌握此诀方能窥探阴阳,洞悉五行,问病于脉,以诊治于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