愧无格吾当面命,此语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《次韵答表弟王敏仲》。原诗如下:
十年茫茫欠弟书,愧无格吾当面命。
心知近状动消磨,一钵寒灰定何用?
他年会不会中逢,对之应道愧无容。
时乖命蹇独西窜,五湖三叠莫相寻。
在这首诗中,“愧无格吾当面命”表示:我惭愧于自己没有资格与您当面相见。
“格”在古文中意为“等级、资格”。“当面命”指当面相谈。全句的意思是:我因官位卑微,资历尚浅,没有资格与您当面交谈。
苏轼写这首诗时,正值宋神宗熙宁八年(1075年)。当时,王安石变法遭到保守派大臣的反对,苏轼因上书反对新法,被贬为杭州通判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苏轼感到自己官职低微,没有资格与身为右司谏的王敏仲当面谈论朝政。于是,他便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。
“愧无格吾当面命”这句诗,既反映了苏轼谦虚谨慎的品格,也流露出了他当时无奈和失落的心情。它同时提醒我们,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地位和资格,不可逾越礼节。
愧我无才难复命,此语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一诗,意为惭愧自己无才无德,难以报效君恩。
李白前半生意气风发,满怀报国之志,却屡试不第,仕途坎坷。他曾醉入长安,求见唐玄宗,却被奸臣排挤,赐金放还。此后,他浪迹天涯,怀才不遇,心中郁郁不得志。
诗中的“复命”,既指报效君命,也指实现自己的抱负。李白自知才华出众,却无施展之地,不由得感慨“愧我无才”。这不仅是对他个人际遇的惋惜,更是对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悲愤。
“难复命”一语道出了李白落寞失意的心境。他渴望报效朝廷,却屡遭挫折;他满怀抱负,却无法施展才华。这种矛盾和落差,让他深感愧疚和无能为力。
李白并没有因此沉沦。他将自己的不满转化为激昂的诗歌,反映了盛唐时期士人的苦闷和彷徨。他用豪放不羁的笔墨,抒发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。
李白的“愧我无才难复命”,令人扼腕叹息。但他的诗歌却穿越千年,激励着后人。它告诉我们,即使身处逆境,也要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;即使才华横溢,也要怀有一颗谦卑感恩的心。
愧,一个看似简单的汉字,却蕴含着深沉的内涵。它代表着一种负面的情绪,一种自省和羞耻感。那么,当之无愧的“愧”字,究竟该怎样书写呢?
笔锋起笔在字的左上角,呈提按状书写,表现出一种沉重的感觉。横折钩作主笔,运笔顿挫有力,彰显出愧疚之深。左撇捺作辅笔,向左下方延伸,形成一种内敛的姿态。
撇捺撇作下部,撇笔饱满有力,捺笔舒展有力。撇笔表现出一种痛楚和无奈,而捺笔则象征着一种自省和悔改。撇撇捺作下部,曲折婉转,表现出愧疚者内心复杂的情绪。
点作收笔,点在字的右下方,位置稍低。这个点看似轻盈,却具有画龙点睛之效。它代表着愧疚者心中的一丝希望,一种自我救赎的渴望。
当之无愧的“愧”字,不只是一种书法技巧,更是一种心境的体现。它承载着愧疚者的痛苦和挣扎,也昭示着他们对自我救赎的追求。书写这个字,不是为了炫耀技艺,而是为了警醒自己,时刻不忘愧疚之心,时刻努力完善自我。
因此,书写当之无愧的“愧”字,需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,用心体会愧疚的深刻内涵。只有如此,才能真切地表现出这个字的精髓,让它成为自我反省和救赎的契机。
无愧当下,意在时刻把握当下,不为昨天的遗憾而悔恨,不为明天的忧虑而烦扰,而是全心全意活在此刻。
当下就是我们仅有的时间,过往已逝,未来未至。若我们只沉湎于回忆或幻想,就会错过当下宝贵的经历和创造价值的机会。因此,无愧当下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,充分利用每一刻,让每一刻都有意义。
无愧当下需要我们培养正念和感恩之心。正念让我们时刻觉知当下,观察自己的想法、情绪和身体感受,而不被过去或未来所困扰。感恩之心则让我们对当下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,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。
当我们专注于当下时,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全部美好。大自然的美景、亲人的关爱、工作的乐趣,这些都是当下可以切实感受到的幸福和满足。如果我们总是为过去或未来而分心,我们就会错过这些宝贵的体验。
无愧当下并不意味着逃避责任或放弃追求目标。恰恰相反,它让我们更加坚定和高效地为未来而努力。当我们关注当下,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目标和采取切实的行动。我们不需要担心未来会发生什么,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。
无愧当下是一种心境,是一种活在当下、充分利用每一个时刻的智慧。它让我们摆脱过去和未来的羁绊,真正地活在当下,体验生活的全部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