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化道全称奉化承天府,为明代设于天津的官署。
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朱元璋派徐达北伐,克复大都(今北京)。徐达在天津设天津卫,属北平府。
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朱元璋下令升天津卫为天津府,隶属顺天府。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,又升天津府为承天府,改天津卫为天津左卫。
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,朱元璋改承天府为奉化府,隶属山东布政司。洪武三十年(1397年),改奉化府为奉化承天府,直隶京师。至此,奉化承天府成为天津的地级行政区。
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清军入关,废除奉化承天府,改设天津府,隶属直隶省。
天津奉化桥更名为长虹桥的时间:
1954年1月26日,天津市人民政府改奉化桥为长虹桥。
更名原因:
奉化桥得名于蒋介石,天津解放后,为避免政治影响,根据群众建议,将其更名为“长虹桥”。“长虹”寓意吉祥如意,象征天津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。
新桥名寓意:
“长虹”出自唐代李白的诗句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寓意路桥宽广平坦,如长虹横跨天津,连接两岸,方便百姓通行。
更名后,长虹桥成为天津市重要的交通枢纽,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繁荣。如今,长虹桥已成为天津标志性建筑之一,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。
奉化大道,这条贯穿奉化城区的交通要道,始建于何年?关于这个话题,说法不一,众说纷纭。
一种说法认为,奉化大道在清朝末年便已存在。据传,当时为了方便漕粮运输,清政府修建了一条从宁波到奉化的官道,经过今奉化大道附近。这条官道虽称大道,但宽度仅有数米,路面坑洼不平。
另一种说法认为,奉化大道始建于民国时期。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,为了加强与浙江沿海地区的联系,修建了多条公路,其中一条就是从宁波通往奉化的公路。这条公路大致沿用了清代官道的线路,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拓宽和整修,路面也由土路改为石板路,并命名为奉化大道。
还有人认为,奉化大道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。1949年后,随着奉化经济的迅速发展,原有的奉化大道已无法满足交通需求。于是,政府决定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一條寬闊平坦的馬路,並将其命名为奉化大道。
虽然关于奉化大道的建成时间众说纷纭,但其作为奉化城市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,却是毋庸置疑的。如今,奉化大道已成为奉化城区的景观大道,不仅是交通要道,更是一条承载着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的道路。
奉化道,天津河西区的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,承载着这座滨海城市的历史和繁华。
在清末民初,奉化道是天津英租界的中心地带,见证了外国商行和近代工业的兴起。沿街的建筑融合了中西元素,构成了天津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。
解放后,奉化道成为天津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中国科学院天津分院、天津工程师学会等重要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云集于此,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。
如今的奉化道,车水马龙,高楼林立,是天津现代化建设的缩影。这里有天津博物馆、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等文化地标,也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和高级住宅区,展现了天津宜居、宜业的城市魅力。
在奉化道的尽头,坐落着天津西站——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。火车呼啸而过,将奉化道与天津乃至全国的未来紧密相连。
奉化道,一条承载着天津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的街道。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,更是天津不断繁荣和向上的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