伍子胥过昭关,命格坎坷,悲凉凄切。
自幼丧父,兄弟失散,背负血海深仇。为父复仇,出奇谋划,智斗奸佞,辅佐吴王阖闾。兴兵伐楚,屡建奇功,却遭佞臣陷害,含冤而死。
临死前,伍子胥目光凄凉,俯瞰昭关。此关险峻巍峨,易守难攻,乃兵家要塞。然而对于伍子胥而言,不过是一道命运的关卡,阻隔了他的复仇之路。
昭关之上,满目苍凉,天地苍黄。伍子胥身披重甲,面容坚毅,却难掩心中的悲苦。他曾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,如今却落得身败名裂,客死他乡。
过昭关,是伍子胥命途的转折,也是他人生的终结。此关不只险要,更是他命运的牢笼。纵有满腔热血,终难逃厄运。
伍子胥的过昭关,是一曲悲凉的史诗,令人扼腕叹息。他的忠肝义胆,他的复仇之路,都化作昭关之上的一抹幽魂,诉说着命途多舛,命运无常。
昔日,伍子胥亡楚投吴,途经昭关,夜半欲上昭关。昭关守将孙叔敖知其乃楚国叛臣,拒之于外。伍子胥百般哀求,均无果,只得夜宿昭关之外。
当夜,昭关冷峻,寒风刺骨,伍子胥忧国忧民,心系黎民,遂夜不能寐。他痛愤于楚王昏庸暴政,国势衰微,百姓涂炭。思及此,不禁扼腕叹息,愤慨难平。
不知不觉,东方既白。伍子胥抬头望去,但见晨曦微露,昭关巍峨。他一夜未眠,加之心中焦虑忧虑,鬓发竟在一夜之间尽白。
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,流传千古。后人诵其诗云:“昭关一别久,此地人无情。昔日吾之发,一夜白半分。”此典故警示人们,忧心国事,忧心百姓,方能激发爱国热忱,为国尽力。
伍子胥的爱国情怀,令人动容。他虽身处绝境,却心系国家,为国尽忠。他的白发,不仅是岁月的见证,更是忧国忧民的写照。时值今日,吾辈更应铭记先贤事迹,以伍子胥为榜样,关怀国家大事,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伍子胥过昭关是一则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故事。
伍子胥,楚国人,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逃亡。途中,他从昭关(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峡)经过。昭关戒备森严,把守关隘的令尹子西得知伍子胥的来历后,奉命抓捕他。
伍子胥急中生智,得知子西贪财,便以五张羊皮迷惑守关官兵,顺利通过昭关。当伍子胥走了一段路后,子西发现羊皮是假的,便派人追赶。
伍子胥急忙逃命,来到江边,却发现船只已被子西派人毁坏。绝望之际,一位老渔夫愿意载他过江。老渔夫要求伍子胥自刎证明自己的决心,伍子胥毫不犹豫地照办。
老渔夫看到伍子胥如此忠烈,便将他救上船,顺利渡过了长江。伍子胥感念老渔夫的救命之恩,赠予他一把宝剑,并立下誓言,他日得志,必将重谢。
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,展现了伍子胥的风骨、智慧和遭遇的磨难。它也体现了民间对忠义仁勇的赞颂和对奸臣贪官的唾弃。
昭关险峻,壁立千仞,伍子胥欲过此关,却不得其门而入。
昔日,伍子胥辅佐楚平王,屡建奇功,后遭佞臣谗言,蒙冤出逃。一路颠沛流离,几经生死,终来到昭关脚下。
昭关守将闻其恶名,闭关不放。伍子胥心急如焚,苦思脱困之策。夜深人静,他命人将关前柴木尽数堆积,并浇上猛油。
待到天明,伍子胥引兵至关前,纵火焚烧。熊熊大火遮天蔽日,烈焰似海,直冲云霄。
关上守军见此情景,慌乱不已,误以为楚军来犯,遂打开城门,出兵应战。
伍子胥乘机率兵杀入,大破楚军,顺利通过昭关。
从此,“伍子胥过昭关”成了一个经典的典故,寓意置之死地而后生,困境之中寻出路。故事中的伍子胥临危不惧,智勇双全,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。